English

言浅而味厚 事小而旨大

1998-02-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也许是受国外大片的影响,也许是国内电影制作机制的激励和一些人士的倡导,近年来,我国影坛兴起了一股拍摄“主流大片”的热潮。制作者筹拍影片时,着力于追求大题材、大立意、大投入、大制作、大手笔、大事件、大场面,以期营造“大片”效应,最终求得艺术和收益上的大回报。毋庸置疑,电影界确实拍出了一些有影响的大片推出,如《鸦片战争》、《大转折》等。

的确,国外影片日益向着高科技、大制作方向发展,但这只是影片发展的一股大潮,我们不能据此便推断出现阶段国产影片的制作趋势。相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创见且历久不衰的电影精品,都概莫能外地以清新独特的艺术视角,深入精当、自然贴切地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情人性等给人以思考、启示的精美意蕴,而这种“意蕴”的价值决不以人物、事件、场面、制作的大小来衡定。大题材不等于高质量,大制作不等于高水准,高投入也不能保证艺术精品的必然产出。像《离开雷锋的日子》、《安居》等在寻常事件中探究生命意义的低投入、小场面、小制作影片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其实并不意外,有时朴素深沉反而更见其美的风致。

这两部影片没有着意表现主题的重大性,而是着眼于对现实中“凡人琐事”本身具有的审美功能和认识功能予以触及灵魂的深度开掘,进而表现了现阶段人们真实而向善的精神需求与生存状态。可谓言浅而味厚,事小而旨大。在题材的选取上,《离》片是一段具有揭秘性质的真实故事,《安》片也基于本然天成的现实土壤中,都无需加工虚构,是生活的原貌展现,意蕴的自然流淌,切入百姓的生活,融进百姓的情感,故而影片具有极强的可信感、认同感和体悟感。这两部影片特别是《离》片,既有主流片的思想倡导,为社会提供了一种需要坚守的人文精神导向,又有民间意愿的真实流露,为百姓兑现了一次积存许久的精神储蓄;既注重电影的工具与价值理性,又兼顾了电影艺术的情感濡染和观众的身心体验。

而有些片面追求大制作、大场面的影片,没能调适好自身的传达倾向与艺术定位。观众除了对影片中的人、事在理念层面上的思想敬仰与精神膜拜之外,很少有介入事件本身及人物生存环境的投入感、亲历感。如果编导无力把观众引入片中事件的具体语境和人物的深度视域里,那不是编导的无能与不自觉,便是影片艺术探寻上的迷失与错位。这类不能激活观众生命体验而是高悬于普通观众生活状态和生活感受之上并阻隔观众身心投入的彼岸性“艺术乐土”越多,观众失去的“乐园”也就越多。在这一点上,影片《鸦片战争》却处理得很成功。此片编导为增加观众对历史事件的投入感、亲历感,对历史事件的细部和历史人物的言行由来、性格特质均有深入的思辩和开掘,并把传达意向巧妙自然、合理适度地调入观众的观赏欲望中,从而避免了一般大片顾此失彼的通病。

与《离》、《安》二片在人物塑造和事件交待上的致密感与精细感相对照,不少“大片”实则有种精神本质一致的文本立场、选材指向和新一轮模式化的人物形象与叙事方式的追寻,热衷于大视野、多角度、多线索地表现宏阔的社会场景、重要的事件与人物等历史/社会维度的内涵。这种横向的历史/社会维度的展示过多,势必影响对片中人物纵向的人性/心灵维度的挖掘,甚至把人物简化为社会历史场景的点缀,图解思想、情节的附注,阐释事件的旁白。缺少矛盾冲突中合乎特定情境、合乎人物身份背景的性格展示与人性心理把握。包括《大转折》、《大决战》在内的不少“大片”都有这一偏失。《红河谷》中格桑与雪儿的恋情,与罗克曼的几次传奇交往,与琼斯的友情等,都有种人为捏凑,既损害了人物的真实感、精微感,又冲淡了观众的观赏兴味。究其实质,也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